2025/05/11 11:00:00
腎臟病是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疾病,尤其在初期多無明顯症狀,因此有「沉默的殺手」之稱。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個案管理師張淑茹指出,腎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與代謝器官,一旦受損,若未及早發現與介入治療,將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。
腎臟病八大高風險族群 肥糖老壓藥痛史菸
張淑茹說明,腎臟病的八大高風險族群可簡記為「肥、糖、老、壓、藥、痛、史、菸」。其中包括肥胖者(BMI≥24)、糖尿病患者、65歲以上長者、高血壓患者、長期自行服藥者、痛風患者、有腎臟病家族史者以及吸菸者。這些族群因代謝異常或長期藥物刺激,使腎臟處於高負荷或慢性發炎狀態,更容易引發腎功能惡化,須特別留意腎臟健康。
出現這五警訊 是腎臟在求救
腎臟病雖不易察覺,但身體仍可能透過五大症狀發出警訊,張淑茹提醒民眾掌握「泡、水、高、貧、倦」五字口訣。一是泡泡尿,即蛋白尿,小便中若出現持久不散的泡沫可能代表腎臟過濾功能異常。二是水腫,尤其在眼皮或下肢浮腫情形明顯時,應提高警覺。三是高血壓,若血壓突然升高也可能與腎病有關。四是貧血,當腎臟無法製造足夠紅血球生成素時,容易出現臉色蒼白、頭暈等症狀。五是疲倦感,若經常無故感到疲累虛弱,也可能是腎臟無法正常排除毒素所致。
腎功能異常怎麼分期? GFR為指標
若腎功能異常超過三個月,會根據腎絲球過濾率(GFR)將腎臟病分為五期。第一、二期GFR大於60,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,但若伴隨夜尿、尿蛋白或血尿,應定期追蹤並控制三高,治療後有機會恢復正常;第三期GFR為30-59,屬中度腎病,雖症狀仍不明顯,但腎功能已明顯下降,需調整飲食並積極控制血壓血糖;第四期GFR降至15-29,患者可能出現倦怠、喘、血壓升高等症狀,應更嚴格配合醫囑避免病情惡化;第五期GFR小於15,為末期腎病,常伴隨食慾不振、噁心、皮膚搔癢等尿毒症狀,必須討論是否開始透析或考慮腎臟移植。
日常預防更是關鍵 這樣做守護腎臟健康
張淑茹強調,民眾應從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著手,例如避免高鹽、高糖、高油的食物,減少加工食品與酒精攝取,以控制體重與預防三高;同時養成規律作息,不抽菸、不熬夜,保持適當運動,提升身體代謝力;用藥方面則應避免隨意購買或服用非醫師處方的藥物或偏方,尤其止痛藥與中草藥更需小心,務必經由醫療專業人員指導。透過這些日常的保健措施,有助於守護腎臟健康、遠離腎臟病威脅。
原文出處:國泰醫訊 284期
【延伸閱讀】
「這8種人」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慢性腎臟病! 醫教護腎守則
泡泡尿=要洗腎?泌尿科醫師破解泡泡尿4大迷思 營養師教如何保護腎臟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65046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
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